西安农业“十四五”规划构建“四区五类”的乡村振兴总体格局

2月10,西安市印发《西安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依据西安市自然地形条件、区域资源禀赋、城乡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及空间布局现状,充分考虑土地及水资源环境制约因素,结合西安市重要水道、绿道、驿道等生态廊道建设,构建 “四区五类”的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格局 。

统筹“四区”合理布局

——环都市城乡融合发展区: 落实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要求,承接都市休闲、康养等拓展功能,突出产业融合发展。乡村建设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提升,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机制,打造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示范区。

布局范围:主要布局在环绕西安市中心城区衔接城镇开发边界涉及的乡村,涉及高陵、灞桥、未央、长安、鄠邑五个区。

——平原提质拓能发展区: 以现代都市农业为导向,依托传统种植业发展基础,着力保障粮食和蔬菜生产供应,推动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适度集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产品主要生产基地,保障都市供应。农村发展以建立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农村权益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机制为基础,以城乡融合和集聚提升为主要方向,结合现代都市农业加强建筑风貌设计引导,开展村庄品质提升,打造山水田园风光,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

布局范围:主要布局在渭河冲积平原,涉及阎良、高陵、临潼、灞桥、蓝田、长安、鄠邑、周至八个区县。

——浅山丘陵转型发展区: 结合资源环境紧约束特点,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增加优质饲草供应,强化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统筹农业农村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加强村庄建设,避开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和不利因素的影响,对位于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村庄进行撤并搬迁,因势利导,向中心村集聚,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建筑风貌引导,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村庄品质同步提升。

布局范围:主要布局在骊山片区和洪庆山一带,涉及临潼南部地区、灞桥东部地区和蓝田西北部地区。

——秦岭山地生态保育区: 以秦岭生态环境不受损害为前提,严格按照陕西省、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开展农业生产和村庄建设,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将位于生态保护红线核心区范围内的种植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逐步退出为生态用地,保持位于生态保护红线一般控制区范围内的种植用地和村庄现状。严格落实秦岭保护区产业准入清单制度,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导向,实现从传统种植业向生态农业转型,通过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鼓励生态移民,将有条件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对于需要保留和保护的村落,引导适度集聚,配置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布局范围:主要布局在秦岭坡底线以南区域,涉及灞桥、临潼、长安、鄠邑、蓝田、周至六个区县。其中生态保护红线保护面积3516.64平方公里,含秦岭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占秦岭山地生态保育区的71.63%。

引导“五类”村庄合理建设

全面推进集聚提升类村庄建设: 通过用地结构优化、村庄建设用地内部腾挪和适量新增,实现配套基础设施、产业用地保障,预留弹性发展空间,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建设管控引导。强化农业发展升级,加大乡村建设力度,全面建设美丽乡村,缩小城乡差距。

布局范围:主要围绕 城镇核心区 布局,在规划期内推动村庄集聚,承载55%左右的乡村人口。

综合统筹城郊融合类村庄建设: 加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优化,提高产业用地比例,主动承接城市拓展功能,积极发展服务城镇富裕农村的近郊型产业,加快推动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融合发展,形成城市和乡村互动的过渡单元。

布局范围:主要布局在 渭北平原、市区东部、蓝田中部和鄠邑副中心 建成区周边,在规划期内加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承载20%左右的乡村人口。

差异化开展特色保护类村庄建设: 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以特色文化保护功能为主导,延续村庄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保持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变。通过内部结构优化,增加公共服务和基础配套设施用地占比;在保持原生态环境和村庄传统格局的基础上,差异化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适度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延续乡村历史文化脉络,促进乡村文化繁荣。

布局范围:主要布局在 秦岭北麓沿线和东部台塬地区 ,在规划期内强化特色保护,承载15%左右的乡村人口。

有序实施搬迁撤并类村庄退出: 实施有序搬迁撤并、建设用地腾退复垦,引入增减挂钩政策,作为乡村建设用地腾挪主要空间,为支撑集聚类村庄建设、乡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产业用地提供发展空间。撤并搬迁后的村民就近在城镇或其他村庄安置或进行集中安置。

布局范围:主要集中布局在 秦岭范围内的核心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 。

引导其他类村庄有序发展: 规划期内,对于其他类村庄不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短期内居住、产业等用地需求原则上通过村庄范围内建设用地内部腾挪解决,待逐步明确村庄发展类型后再落实发展策略和用地安排。

布局范围:主要布局在 周至渭北平原地区和蓝田北部台塬地区 ,承载10%左右的乡村人口。

按照示范区引领、园区支撑、生产基地保障、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思路,着力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 “三区一带三基地13+6集群” 农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高质量建设发展示范区(三区)

秦岭北麓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暨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生态保护红线以外,以秦岭北麓坡底线(秦岭保护规划建设控制地带南界)到环山路以北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涉及沿山六区县,具体包括周至、鄠邑、长安的中部地区,灞桥洪庆山区、蓝田川道地区以及临潼渭河以南的浅山和平原地区。

一县(区)一业都市农业现代化园区(产业园): 布局范围:以周至猕猴桃、户县葡萄、临潼石榴、灞桥樱桃、阎良瓜菜等产业布局为依托,在全市创建产业特色鲜明、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质量全程控制、产业深度融合、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都市农业现代化园区(产业园)。

西咸、阎良、高陵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在高陵、阎良、西咸新区大力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绿色低碳产业,以积极融入城市产业或对接城市延伸产业为主导,通过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面的试验,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和体制机制改革措施;通过机制创新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挥“大西安”都市区对近郊乡村的带动作用。

打造沿渭设施蔬菜产业带

在渭北高陵、阎良、临潼设施瓜菜种植区域, 发展早春秋延越冬瓜菜,依托阎良区和高陵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强化果蔬产业(含甜瓜)主导地位; 在周至—鄠邑沿渭蔬菜种植区域 ,引导蔬菜种植向设施化、集约化方向转变,加大投资力度,在基地建设、产品加工、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休闲观光及品牌创建等方面实施提质增效工程,通过实用技术推广、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发展一批扎根基地的企业、园区、合作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品牌; 在西咸新区蔬菜种植区域 ,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资,探索建立城乡融合瓜菜产销一体化模式,推动蔬菜产业向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

布局范围:在高陵、阎良北部、临潼渭河以北区域,鄠邑—周至接壤的沿渭区域,高新、沣东—沣西沿渭区域布局生产设施蔬菜的生产基地,凭借都市近郊发达的交通物流体系,布局以交易物流中心为核心的市场销售配送体系。

高标准建设主要农产品生产保供基地(都市现代化农场)

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在渭河以北区域(临潼、高陵、阎良),临潼—蓝田丘陵地区,蓝田—长安白鹿原、少陵塬、八里塬、神禾原等台塬集聚地区,长安—鄠邑—周至平原地区推动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重要农产品保供基地: 在沿渭区域布局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在临潼、阎良、蓝田布局奶牛、奶山羊养殖基地和乳制品加工基地,在鄠邑关中环线沿线布局生猪养殖基地。

花卉生产基地: 围绕花卉销售市场,在长安区灵沼、兴隆、五星、黄良、子午(北部)布局花卉种植基地。

打造优势农业“13+6”集群

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13集群”

以我市1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依托,重点支持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保护提升、宣传推介和设施建设。支持老园品种更新、水肥一体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有机肥替代化肥和果枝综合利用示范点建设,开展新品种种植标准制定、新技术推广,高质高效示范园、观光果园、标准果园建设等。

打造种业(质)资源“6集群”

以鄠邑粮食种业、临潼番茄种业、鄠邑李杏种质资源、高新猕猴桃种质资源、葡萄种质资源及关中奶山羊种质资源为依托,按照中央、我省关于现代种业发展的有关要求,重点支持新品种培育繁育基地建设和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及利用等。依托我市临潼番茄育种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市区共建临潼番茄种业集群,支持番茄育繁推中心建设和粉提小番茄智慧谷建设,实施基础设施主题化改造和生产设施现代化提升。

“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要求是什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

深蓝咨询深入研究企业内外部影响因素,聚焦“十四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谋划国企中长期及“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科学提出“十四五”时期基本思路、战略重点、目标任务和实施保障等工作内容,推动国企转型升级及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深蓝咨询认为,要做好“十四五规划”,必须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1. 定位

寻找异同,挖掘发展价值,准确把握发展特色,并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自身定位和发展特色。

2. 衔接

十四五”规划必须紧密结合发展战略而来,是企业战略发展意图的细化,执行层必须能据此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意图和目标。

3. 突破

致力于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找准突破发展的切入点、解决核心问题,发挥战略导向作用,确保高质量发展。

4. 平衡

“十四五”规划必须兼顾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能很好的平衡短期利益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5. 实操

“十四五”规划必须兼顾策略性与实操性,既要有发展纲领,又要有任务支撑,还要与企业自身发展阶段相结合。

回答正在人工审核中,请您耐心等待,审核结果请在消息中心查看。

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工作任务是什么?

我在中大咨询官网的文章中看到了这个,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以下三个:

1.开展重大课题研究

加强发展环境分析,充分吸收近年来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围绕“十四五”时期地区发展环境、思路和目标、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培育和布局、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生改善、重点领域改革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为规划编制提供基础支撑。

2.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

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是综合性、纲领性和战略性的规划,是编制专项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计划的依据。规划纲要编制要符合上一级政府“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重点专项等规划相衔接。规划纲要经本级政府审定前,就相关支柱产业、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

3.编制谋划“十四五”规划支撑项目

高度重视项目在落实“十四五”规划中的根本支撑作用,做好重大项目超前谋划和衔接。密切跟踪国家、省政策导向,深入研究领域、行业发展趋势,认真谋划重大项目,为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十四五规划”编制有哪些编制技巧?

蓝田十四五城乡规划编制我曾向中大咨询咨询过“十四五规划”蓝田十四五城乡规划编制的问题蓝田十四五城乡规划编制,当时谈到, 编制好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可以采取如下编制技巧蓝田十四五城乡规划编制

一是,“多规合一”与各规划的融合。

特别是推动“十四五”规划目标、文稿编写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林地与耕地保护、综合交通、水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社会事业等各类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相对一致与融合。

二是,抓住核心和主线。

三是,因地制宜且突出重点。

基于国家战略和中心任务,以人民为中心,突出本地主要问题、矛盾和人民群众的更高需求,突出优势,聚焦资源和力量,差异化编制规划并形成重点支撑。同时,要加强组织领导,实施一把手工程,政府主要部门牵头,建立规划编制调研和沟通机制,加强高端智库与各级政府的沟通对接,多方参与协调,主动调动社会的力量和积极性,共同编制好本地区的“十四五”规划文本。

四是,前瞻且可操作。

规划编制要舍得投资,要形成规划编制专班,要引进和发挥高端智库的能力与作用,引进高水平规划编制团队和理念。

十四五规划的编制流程是怎样的?

我曾请教过中大咨询的“十四五规划”专家,专家认为,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前期研究和准备阶段:组建工作机构,提出编制“十四五”规划工作方案,对规划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

2、基本思路研究阶段:研究提出地区“十四五”总体规划思路,征求各部门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完善基本思路,听取人大和政协对总体规划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纲要征求意见稿。

3、纲要草案形成、报批、发布阶段:完善意见稿,提交政府常务会和委常委会等研究审议,形成“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与上一级有关部门衔接,完善草案。提交人大审议批准,由该级地政府发布实施。

“十四五规划” 编制有哪些遵循细则?

注重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增强指导和约束功能,体现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及规范化。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现代化建设为要求,从五位一体出发,系统谋划。

以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抓手。利用信息技术引导目标设定和规划决策,建设智能化信息平台提高规划编制和管理的科学性。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十四五时期是地方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也是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入研究十四五战略机遇期内涵与特征、十四五发展主题主线、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任务,做深做实前期研究对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意义重大。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第14个五年规划,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十四五”规划哪些是“重中之重” 专家为你划重点